山环水抱的霞浦,水利资源丰富,为何又极度缺水?
哺育无数霞浦人的溪西水库,修建过程为何几经蹉跎?
施工大军和库区移民,如何为重点工程建设无私奉献?
敬请收看《霞浦·千里海疆行》系列
第30集《 溪西水库》
霞浦,因海而美,因人而杰,因山而秀,因水而灵。
驱车沿着霞浦海岸线往北行走45公里,穿过一片群山翠绿,豁然就有一湖碧波荡漾的水库出现在眼前。这就是霞浦县上世纪最大的水利工程——溪西水库。
许多人并不知道,霞浦虽然山环水抱,境内拥有七都溪、罗汉溪、杯溪、三河、长溪等五条主要河流,水力资源丰富,但在许多城镇与海岛,淡水却比较稀缺。
为了解决缺水问题,1958年,霞浦县委李岳书记大胆提出了北水南调的计划,决定在北部的大山中,兴建一座大型水库。他亲自带领专家组,沿着县城最近的一条河流,寻找适合建造水库的坝址。经过认真细致的测量、勘察、设计,提出了一座库容量为3500万方米的中型水库建设方案。1959年12月,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,溪西水库破土动工。
当时正值“大跃进”的年代,人们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水库建设中。然而不久,遭遇三年经济困难,溪西水库被迫停工缓建,工程一停就是12年。这也成了李岳书记一生的遗憾。
铭记着老书记的嘱托和百姓的期待,程源涛为溪西水库建设四处奔走,终于得到了省水利厅的重视,1972年,省里下拨了400万元经费重启这项水利工程。建设资金解决了,但是又面临新的问题。由于工程技术的进步,10多年前设计的土坝已经明显落后,施工方案必须改为石坝。
1974年10月,经过两年艰苦不懈的努力,溪西水库顺利竣工。省水利厅的专家在验收之后感叹,没想到霞浦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还能把水库质量建得这么好。
与水库同时完工的还有灌溉渠道工程,渠道总长81.51公里,干渠长36.44公里,灌溉面积达7万多亩,极大改善了沿线农田的抗旱能力。
溪西水库的建成使许多百姓受益,但也有许多群众付出了牺牲,其中就包括因库区淹没必须搬迁的农民,当时共涉及3个行政村740多户3706人,他们形成了一个叫库区移民的群体。
初冬的早晨,慵懒的阳光洒在溪西水库的大坝上,波光粼粼的水面仿佛映衬着历史沧桑,潺潺的水声似乎传颂着治水功绩。几十公里外的下浒,大乾里水库的工地上,老程看到这里的各种大型工程机械,不由想起了霞浦当年新建第一个水库的情景。从古至今,人们逐水而居,筑梦未来。不同世纪的水利工程,都源于同一个构筑美好生活的纯朴愿望。
来源:宁德电视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