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霞浦·千里海疆行》系列第24集《杯溪向海》

2024-04-15

从内陆山区到沿海地区,千年船歌为何在杯溪流域久唱不衰?

从小小竹排到巍巍古宅,沿岸百姓如何依托山水资源繁衍生息?

从两宋青瓷到明清青花,杯溪流域为何成为闽东制瓷业的缩影?


敬请收看《霞浦·千里海疆行》系列

第24集《杯溪向海》



微信图片_20210919193900.jpg



解说词节选


微信图片_20210919193853.jpg

         杯溪是霞浦境内最大的溪流,它发源于柏洋乡塔后村,由北向南流经大小几十处村落,最后至盐田乡政府所在地奔向三都澳,汇入东海。杯溪哺育了沿岸众多的百姓。杯溪流域的村民,世代捕捞鲜美的鱼虾鳗蟹,沿溪开垦肥沃的土地,种植竹林、茶树、柿子、李子等经济作物。更重要的是,杯溪是他们走出大山、奔向大海的重要通道。


微信图片_20210919193846.jpg


         当地人借助杯溪往返内陆山区和沿海地区,靠的是他们就地取材制作的一种交通工具——竹排。竹排制作过程复杂且考究,其中最关键的是烧排头这道工序。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高温处理,竹排的头部才能高高翘起,像飞鸟一般。



      2011年,霞浦县文物部门在杯溪流域的柏洋乡、崇儒乡境内,先后发现了20多处不同朝代的古窑址。其中包括北宋青瓷、南宋龙泉窑系青瓷、明代早期青花、清代青花和民国青花等。经福建省文物鉴定中心陶瓷专家鉴定,宋代杯溪流域生产的陶瓷,大部分为民间外销瓷,且品种多样丰富。


微信图片_20210919193831.jpg

      1958年,国营霞浦县瓷器厂在盐田成立。在瓷器厂旧址的后山,有一排排建筑材料十分特别的房子,建房的砖是用黏土烧的,院墙是盆盆罐罐搭起的,处处保留着烧瓷留下的烙印。


微信图片_20210919193823.jpg

      上村位于杯溪与霞浦倒流溪的交汇处。两溪环绕,犹如冠带环抱,使村庄腹地恰似樱桃,故而上村又有桃地之称。村落以一条横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骨架,构成东西为主、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布局。


微信图片_20210919193815.jpg

      早在唐初,上村就有阮姓先民居住,后又有薛、汤、苏、郑等14个姓氏的家族迁居于此,繁衍生息,逐渐发展为杯溪流域人口最多的村落。上村现有清代民居26座,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貌。


微信图片_20210919193807.jpg

      宋熙宁七年(1074年),朝廷在此开设官渡,以木帆船载客往返省际官路盐田至宁德(蕉城)飞泉(飞鸾)间,这是福温官道中最重要的水上通道。来往客人和货物,必须顺应潮汐确定搭船时间,错过了潮汐就得过夜,所以官府在此设立了驿站和公馆。


微信图片_20210919193800.jpg

      从宋代开始,长溪县(治所在今霞浦)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。当时,古渡附近的盐田港是这里最大的口岸,来自各地的货物,在这里集散,进而销往四面八方。《霞浦县志》记载:“盐田港,港流极曲,凡西乡梅溪以上溪水,俱由此入海,即西乡之土产,亦无不从此出口也。”


微信图片_20210919193753.jpg

      古往今来,多少文人墨客、达官贵人,都曾驻足盐田海岸,抚今追昔。乾隆二十四年(1759年)春,四川省犍为县人李拔(1713-1775年),从湖北宜昌知府的任上,调任福宁知府。他在盐田渡口吟咏并书刻了一首题为《盐田待渡》的七绝诗:

十载邀游控海山,风帆高挂水云间。

盐田待渡情无限,天汉乘槎兴未阑。


微信图片_20210919193744.jpg

      当年,福宁知府李拔在盐田渡口发出的感慨,至今依然凝固在青石上。而奔腾不息的杯溪水,依旧从霞浦之北的崇山峻岭中,一路南下,奔向浩瀚的东海,在新的“海丝”之路,唱响温麻古邑千年的船歌。


微信图片_20210919193725.jpg


来源:宁德电视台



Read0
share
Write a Review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