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霞浦·千里海疆行》系列第22集《三沙印记之台缘篇》

2024-04-15

闽东的渔港小镇,传唱百年的悠扬渔歌为什么都用闽南语演绎?

三沙的市井巷弄,“莫非换班兵”的俚语讲述了一段怎样的历史?

繁华的台货商街,远近闻名的三沙台货体现了怎样的闽台渊源?


敬请收看《霞浦·千里海疆行》系列

第22集《三沙印记·台缘篇》



微信图片_20210919192751.jpg



解说词节选

        大海咸水起浪花,渔民很爱唱渔歌,鱼名编作曲来唱,自古流传在三沙,大海咸水深又深,正月十五唱渔情,章兹出在元宵水,鲤鱼出世闹花灯......   


微信图片_20210919192746.jpg


      这些质朴的渔歌与闽东沿海的渔歌却又有些不同,它们全用闽南语演唱。三沙被称为霞浦的方言岛。除了居住在西澳本土的三沙人说霞浦话外,其余的三沙人都说闽南语。三沙是典型的移民小镇,共有六七十种姓氏。清康熙二十二年,清政府平定台湾郑氏政权,终止海禁政策,东南沿海开界。由此,大量的闽南渔民迁徙到此,三沙小镇因此保留了特有的闽南风情,酝酿出独有的三沙风貌。       


微信图片_20210919192741.jpg


三沙居民楼多依山而建,层层而上的石阶和弯曲的巷道串联起每家每户。沿海风浪大,为了能够抗防台风,人们建起了用石头砌成的居民屋子,将其称为“石厝”。“石厝”在闽南一带十分普遍,而在三沙,这种闽南式的建筑风格也尤为常见。


微信图片_20210919192737.jpg


       三沙的闽南风情,不仅表现在建筑上,更体现在“吃”上。早晨八点,是三沙小吃店生意非常兴旺的时候。鱼丸,虾饼,锅边,三沙式汉堡。。。叫卖声把香气从街头传到街尾,又从街尾引到街头。在众多小吃中,很具代表的当属这“下南糊”。


微信图片_20210919192733.jpg


陈细珠在黄老板店里吃了十多年的下南糊,她在三沙的一家台货店上班,趁着吃早餐的功夫便给黄老板带来常用的味精和食用油。吃完早餐,陈细珠回到这家位于五澳码头口的台货店。三沙台货,自清代开始,便在省内外颇有些名气。而三沙台货的兴起,有着很深远的历史地理成因。



微信图片_20210919192728.jpg



      三沙镇天后宫中这块清道光年间的石碑,便是历史上霞浦三沙港与台湾商贸往来的实证。石碑立于清道光十一年(1832),虽已残缺,但主要内容基本完整。主旨为保护当时贩运台湾大米进入三沙港贸易的客商利益。石碑记录下了三沙与台湾的贸易往来,但三沙与台湾的联系远不止于此。因为清朝政府推行的一项特殊兵役制,三沙与台湾的联系有了血脉之亲。



微信图片_20210919192724.jpg



大海咸水明又明 白力比武来招亲 春只使包大合唱 又请虾蛄来弹琴;

大海咸水宽又宽 鲤鱼传信过台湾 四海同心归一统 海中鱼虾庆团圆......

当渔民们再度唱起了这首动人的渔歌,这其中的思念会不会随着那些远游的鱼儿穿越海峡,送到那并不遥远的对岸呢?



微信图片_20210919192710.jpg


来源:宁德电视台

Read8
share
Write a Review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