烽火岛古水井,“修武郎周造”的字迹印证着三沙怎样的军事地位?
九月九重阳节,三沙镇的渔民为何会在这天举行一场特殊的祭祀?
三沙渔业公司,用怎样的辉煌承载着一代三沙人共同的历史记忆?
敬请收看《霞浦·千里海疆行》系列
第21集《三沙印记·渔港篇》
清晨,当阳光洒向这片澳口,又将有远行的海船离开避风的港湾,开始他们新一天的海上征程。这里是霞浦县的三沙镇,福建省东北翼突出部,与台湾省的基隆港相距仅126海里,朝发夕至。作为东海之滨的重镇,三沙镇自古就有“福宁门户,全闽锁钥”和“海疆重镇”之誉。
每天,当东海的第一缕晨光到达三沙,陈祥吉就起床干活了。走在网箱之间的窄木板上,将饵料逐一撒下,这些红石斑、鲈鱼是老陈家这一季主要的经济来源。陈祥吉每天的生活就是与这些渔货海产为伴,吸着鲜腥的空气,沐浴着咸咸的海风,这是老陈的日常生活,也是无数三沙人的日常生活。
这片被大自然恩泽的海域,因为丰盛的海产吸引了最初的开发者。又因其处于东海之滨的险要地势,曾经迎来了另一批特殊的住客。由于地势险要,三沙一度是兵家必争之地。据史料记载,从唐到清,历代朝廷都曾在此设镇驻兵。如今,三沙渐渐褪去了海防前沿的特殊角色,人们记住的已然是它作为渔港的城镇标签。
面临闽东渔场的三沙中心渔港,全国六大渔港之一,海域面积约600万平方米,是以三沙五澳、四澳、三澳、东澳、西澳等组成的天然澳口。三沙渔港与闽东渔港一脉相连,水深洋阔,潮浪平稳,渔船出入自如,不受风潮制约。上个世纪初,孙中山先生将以三沙为中心的福宁渔港列为全国五大渔港之一,载入《建国方略》,规划为对外开放要港。这天正逢农历九月初九传统的重阳佳节,在三沙五澳村的这座古老宫庙里,一场属于渔民们的特殊祭祀正在进行。
这些讨海的渔家人,用祖祖辈辈的辛勤,成就着三沙这座海边渔港古镇,而这片海域也用它的馈赠回报着这群朴实的劳动者。三沙丰富的鱼类资源并不止限于基础的捕捞和养殖,一批鱼类加工企业也相继在三沙落了户。
日落黄昏,陈祥吉乘着自家的小船收工回港。出港,远行,回港。这是渔港小镇平凡的场景,也是三沙人尤为朴实的生活,但这看似平常的出征和回归,或许才是成就一代代三沙人渔港梦的因缘所在。
来源:宁德电视台